2014年12月2日下午,我校在博雅楼三楼会议室举行以“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为题的讲座,由平顶山市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郭小品老师主讲,讲座由副校长井献志主持。
欲破先立,有的放矢。郭老师用“灌输式”教学模式破题。他谈到,灌输式教学是在课改的汹涌大潮中屡禁不止的最普遍的教学模式。顾名思义,“灌输式”极为形象的亮明这一教法是老师主体、学生被动的课堂,是“一言堂”而不是师生平等的课堂。从命名上看,“灌输式”已经彰显出人们对这一模式的否定倾向。能顽强存在是由高中阶段课时少而课堂容量大、老师需要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法等因素决定的,但存在并不意味着它就符合时代的需要。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郭老师说,“传统模式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有效率,但那是较高的讲课效率而不是较高的学习效率。时代不允许培养高分低能的人,旧的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一个问题摆在老师们的面前:是成“匠”,还是当“家”?郭老师说:“固守传统将是‘匠’,勇于创新有望成为‘家’。”匠,是教书匠,那是知识的传声筒,是思想的搬运工;家,是教育专家,有自己的教学方法,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处在教改的最前沿,要想成为家,“老师既是魔鬼,又得是天使。”郭老师如此比喻。做魔鬼是说能真抓严管,得到实效;做天使意味着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以史为鉴,穷则思变,郭老师谈起教学模式的变革史。17世纪,随着自然科学进入课堂,为了适应新形势,捷克人夸美纽斯在课堂中加入了质疑环节,课堂上相较先前有了交流互动,一个伟大教育家诞生了。19世纪,开始倡导课堂学习时联合,对问题联合提出、联合解决,合作学习的雏形显现。20世纪初,美国人杜威首倡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至今仍被奉为圭臬。郭老师指出,简单的梳理就能发现,大变革来自小动作。把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好的想法付诸课堂,量变就能引起质变,因为汇小流足成海,积土石可得山。
郭老师指出形成自己的模式应遵循的原则。他说:“设计一节课不能总想着我怎样讲好,而是怎么让学生学好,这是基本原则。”“要有理路依据,要符合教学条件和学生条件,这是一般原则。”形成一种模式具体实施时要注意:具有可操作性,适合自己使用;问题设计的讲究,抓取提问时机;解读文本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发人之未发;一生主打一种教学模式等。
“下得厨房,上得厅堂”,郭老师最后给优秀教师下了个形象的论断。下得厨房是能做出实效,满足家长、学生的现实需要;上得厅堂是有深厚的理论素养,拉得出去,上得台面。
郭老师鞭辟入里的评析,幽默风趣的譬喻,使听众大受裨益。信手拈来的教学案例,如数家珍的情景再现,赢得会心赞许,带来阵阵掌声。各学科80多位教师聆听了讲座。
图/教研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