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平顶山市第一中学>> 心理课堂

心 理 案 例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5日
 

 理性情绪调节 
[
现象实例] 有一个笑话: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开洗衣店,一个开伞店。老太太左右为难:晴天,担心开伞店的女儿的生意不好;阴天,担心开洗衣店的女儿的衣服晒不干。有一天,有人劝导,老太太你好福气,下雨天,你开伞店的女儿生意好,该高兴;天气好,你女儿的衣服干得快,也该高兴。对你来说,哪一天都是好日子呀。老太太想一想,也真是这样,心情顿觉好多了。 

[
心理点评] 人们的不良情绪有些确实是因为生活中的不利境遇所引起的,但也有些不良情绪是由于人们对事情的真实情况缺乏了解或认识有偏差而盲目地生长起来的。同一事物,由于出发点和认识的不同,心情就不同,以上事例正是如此。由于老太太未能全面合理地认识事物,而是单方面地、只从不利的悲观的一面看待问题,这种不合理信念导致了消极的情绪。若从积极的角度理性地分析问题,就能获得愉快体验。 

 

                   善于变通的孙膑 
[
人物故事] 战国时期,孙膑初到魏国,魏王要考查一下他的本事。一天,魏王召集众臣,当面考查孙膑的智谋。 
魏王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从座位上下来吗?" 
庞涓出谋说:"可在大王座位下边生起火来。
魏王说:"不可取。
孙膑捻捻胡须道:"大王坐在上边嘛,我是没有办法让大王下来的。
魏王问:"那你怎么办?" 
孙膑道:"如果大王在下边,我却有办法让大王坐上去。
魏王得意洋洋地说:"那好,"就从座位上走了下来,"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去。
周围的群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也哄笑孙膑无能。忽然,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
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才华连连称赞。 

[
心理点评] 看了上面的故事,谁会不称赞孙膑的聪明呢?孙膑之所以聪明,这与他善于"变通"的思维品质分不开。在解决问题时,人们较多按常规去思考(即使魏王如何下来这一方面去思考)。而孙膑则能从"让魏王坐上去"反向思维,而巧妙地解决了问题,即能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侧面去思考。这种思维具有发散性。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因此,应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即从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入手,逐渐养成学生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学习更具创造性。 

 

                       声调轶事 
[
名人趣事] 有一次,意大利著名的悲剧影星罗西应邀参加一个欢迎外宾的宴会。席间,许多客人要求他表演一段悲剧,于是他用意大利语念了一段"台词",尽管客人听不懂他的"台词"的内容,然而,他那动情的声调和表情,凄凉悲怆,不由使人流下同情的泪水。可一位意大利人却忍俊不禁,跑出厅外大笑不止。原来,这位悲剧明星念的根本不是什么台词,而是宴席桌上的菜单。 

[
心理点评] 这则轶事说明在人际关系中,说话声调本身的沟通作用。一个人的态度是友好还是充满敌意,是冷静还是激动,是诚恳还是虚假……都可以从他的声调节奏、停顿等表现出来。俗语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我们在判断一个人说话的情绪和意图时,固然要听他"说什么",但更应该注意他"怎样说",即从他的声调高低、音量大小、抑扬顿挫及转折、停顿中领会其"言外之意",而这些就叫辅助语言。同时还有那些发出来的无固定意义的呻吟、叹息、叫喊、哭泣、咳嗽等所谓的"类语言"。这些对语言的表达起到"补充"和协助作用。如"你真聪明"这句话,若运用了辅助语言和类语言,它能加强或改变词语本身的含义,既可以表示赞扬,也可以表示讥讽,全靠语调和语气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请你正确使用辅助语言,以期达到有效的沟通效果。 

 

[案例1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
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
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
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
案例
2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
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
案例
3
    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
分析]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
案例
4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
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
案例
5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
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相关信息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上一篇:父母怎样帮孩子树立自信心[ 10-25 ]

下一篇:心理健康小常识[ 10-25 ]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观后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